2022-11-17 14:08:16
朋友们,跟大家分享下,今年很多资深保险从业者纠结一个问题(当然,有些傻代理人肯定不会想这个问题):
要不要跟用户说,今年很多保司亏钱了?
比如:
对的,这两年形势变差,保险公司收益也跟着部分下滑,也属于正常。
但这话一说,那完了,大家那担心啊,跟装了放大镜一样,就感觉未来保司要大量破产了。
——天哪,我那4.025%、3.5%的保单,保司靠啥兑付啊!
今天我们要聊的事情,就是这个,
保证你全网看不到第二篇,如果有,那也是我写的。
比如这个上篇,中国保险制度的安全性。
先给个定心丸,大家担心这些,
相当于摆路边摊的担心开五星饭店的,瞎操心。
今天这篇文章,
咱们就从保司的整体盈利入手,看看现在的保司到底情况如何,我们先从最基础的盈利模式聊起。
一、保险公司如何盈利?
首先,保险公司既然是金融公司,肯定有“金融公司式”的赚钱方式。
我们常说,保险公司赚钱有三驾马车:死差,费差,利差。
1、死差
在寿险产品中,精算师们要对死亡率做出估计,算出这个险种的赔付率。
然后保险公司再根据这个预期赔付率去计算保费和保额的比例。
当保险公司预估的赔付额和实际赔付额出现了差值,就产生了“死差”。
打个比方,
保险公司设计某款寿险产品时,预期每1000个人中有10个人死亡。
如果实际只死亡了7个,那保险公司就多赚了3个人的保费,这叫死差益。
反之,如果实际死亡了11个,那保险公司就亏了1个人的保费,这叫死差损。
2、费差
保险公司在运营一款产品时,都有一定的预算,比如广告费,场地费,员工工资,营销员佣金等等。
当这个保险产品预计发生的成本和实际支出之间产生了差异,那这个差异就叫费差。
比如,保险公司预计运营一款产品要花100万费用,但由于保险公司人员架构优化减员增效,最后只花了80万,那这20万的差额就成了保险公司的收益,也叫费差益。
反之,就叫费差损。
3、利差
咱们保费中有一部分保费是储蓄保费,这部分钱保险公司会拿去投资。
拿去投资,一般都会计算一个预定利率,
当预定利率和实际投资利率之间产生差异,利差也就产生了。
比如,当保险公司卖的理财险,预定利率是3.5%,但实际投资获得的回报是4%,那这0.5%就是利差益,反之,则是利差损。
如果保险公司实际投资利率高于预定利率,会带来相当可观的利润。
比如,200亿的可投资保费,获利1%就有2个亿。
而利差,也是保险公司最主要的利润来源。
像是中国人寿,在2004-2012年这几年,利差占三差的比重基本上都是最大的;
个别年份甚至利差大于100%,意味着当年的死差和费差都是亏损的,利差还给弥补了不少。
至于为什么利差才是最主要的利润来源,我们接下去看。
二、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有多强?
我们都知投资特别赚钱,但是对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没个具体的概念。
下面咱们就来说一说,保险公司到底多能赚。
讲道理,保险公司的快乐,我们是体会不到的。
首先,保险牌照在资本市场上是个香饽饽。
保险公司的资金是最好的资金,十分受资本市场的欢迎。
一方面保险资金可以长期占用,资金规模足够大,且每年现金流是很稳定的。
就像大家买的年金险,每年的保费是按时交的吧,而且这笔钱你也短期用不上。那么保险公司就可以拿着这笔钱去资本市场呼风唤雨。
另一方面因为投保人保单兑现不是同时发生,投资资金可以允许长时间的投入和分期返还。
还是年金险,从买它到拿钱,中间隔着几十年,保险公司就可以做一些长期投入的事情,
而且到拿钱的时候,还不是一次性取出的。
这样的优势导致保险公司可以在资本市场上所向披靡,
成为众多散户竞相跟风的庄家,也是资本市场上大赚特赚的赢家。
其次,更为重要的在于,保险资金的运用。
固然说保险资金不能随便投资,其运用受到严格监督和限定,但在允许的范围内,这笔资金还是有比较大的操作空间。
《保险法》第106条就作出了规定:
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稳健,遵循安全性原则。
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下形列式:
(一)银行存款;
(二)买卖债券、股票、证券投资基金份额等有价证券;
(三)投资不动产;
(四)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
但就算在有限的投资渠道下,也能赚得盆满钵满。
就比如其中的不动产和股票等高收益投资渠道。
一般而言,保险公司可以实际可分配将近40%的资金在这些高收益投资渠道上,
就像2019和2020年,保司在投资性房地产和银行存款上的资金都在40%以上。
几年前,房地产市场火热,都想要在上面捞一笔,
这么赚钱的领域,保险公司当然是大玩家。当年,很多保险业内人士都在调侃“保险公司首先应该是一家房地产公司?”
还回忆不起来的,可以想想几年前沸沸扬扬得宝能系举牌万科
2016年的“宝万”之争,相信大家还都有印象,其中就有前海人寿的身影。
这场股权争夺以华润转让全部股权、恒大认亏70亿元退场、深铁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宣告结束。
宝能“三驾马车”:前海人寿、钜盛华以及钜盛华委托的九大资管计划,各持有7.36亿股、9.26亿股以及11.42亿股。累计持有25.4%的股份。
这一场耗时两三年的纠葛中,宝能赚得满盆满钵,浮盈超过500亿,分红70多亿。
可谓是最大的赢家。
而2018年末,前海人寿又减持万科,同时加码金地集团。
跻身其前十大流通股东,并以0.9%的持股占比位居第10位。
这在保险行业很常见,很多保司都是这样的。
像平安集团,它是碧桂园,华夏幸福,融创,金茂,旭辉,朗诗六家地产公司的第二大股东;
富德生命、大家人寿分别是金地集团的第一、二大股东。
此外,在很多国家基建项目上,也可以看到保司的身影。
比如南水北调项目:
国家的南水北调基建项目,建设周期8年,回报期是30年,需要融资400亿,
这也是由保险公司投资的!
它的负债端匹配年金险保费收入,资产端这是国家重点工程,收益有财政兜底。
正因如此,保司才有了大家想象不到的赚钱能力;
像是国寿,2021年整年的营业收入足足有8585亿元,
这钱拿出来差不多能建设850多公里的地铁,够从深圳跑到长沙了;
而小一点的保司,比如复星联合,2021年的营收有32.42亿元,一年也至少赚两架客运飞机;
所以,保司一年赚上千亿,都是人家投资的本事。
三、保险公司目前的盈利情况如何?
那目前保司的整体盈利情况如何呢?
我找来了《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发展报告2021》,里面汇总了2020年目前市面上196家保司整体的运营情况,
包括集团公司12家、寿险公司87家、产险公司86家、再保险公司11家,涉及投资资产合计201286.18亿元。
超大型、大型、中型、小型保司都包含在内。
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保司的盈利情况:收益率、收益稳定程度
1、收益率:大部分保司的收益率都在3.5%及以上
前面讲过保司的收益来源于利差益。
说这个可能大多数人没什么概念,举个例子:
比如很多人担心的长险保单,像是增额终身寿、年金险等等,预定收益率在3.5%左右;
一般来说,保司在收入保费后,除去运营成本,其他的全部用来投资;
在大家退保取现以前,保司得保证自己投资的收益比3.5%还要高。
就像小王,花50万趸交买了一份增额终身寿,10年以后能取到200万;
保司的运营成本为5万,那保司需要在10年间拿45万投资赚到200万以上,自己才有的赚。
那目前保司的投资收益大概在什么水平?
根据2020年的数据统计,大部分的保司会去选择投资收益率在6%-7%这个区间,统计中的一大半资金都在这里:
210000亿元左右的资金规模,只有5208亿左右是收益率在3.5%以下的投资。
也就是说,现在保司都还赚得很呢,
担心保司收益太低导致保单无法兑付,还有点太过超前。
当然了,这些保司的整体收益率也如他们选择的投资区间一样,并不低:
总的来看,保司的综合投资收益率在各个阶段都有,相对比较分散;
但收益率在5.5-9%的保司合计占比53%。
也就是说目前有超过一半的保司,只要去投资,收益率都在5.5%以上。
而在这些保司中,无论规模大小,大部分投资最终做到的收益率也都在3.5%以上:
这么一看,以目前大部分保单3.5%的预定利率做假设,最起码也有80%以上的保司,都是能保证3.5%以上收益的;
也就是说大家如果买了理财险,其实收益的兑付是不太需要担心的。
2、收益稳定程度:中短期问题不大
但收益率高,不代表收益稳定,那么未来保司的整体收益会持续这么高吗?
我们来看保司的投资情况:
前面也说了,监管允许的保险公司投资范围分为四个部分,银行存款、不动产、有价证券以及其他形式;
根据2020年的数据统计,保司投资占比最大的几个部分,其实是投资性房地产、银行存款、金融产品。
银行存款和房地产自是不必多说,收益非常稳定。
而金融产品的投资,占大比的是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和债权投资计划,
2020年的数据也显示了,这两种计划的收益非常不错,90%的收益率都在3%以上。
而稳定性呢,最起码中短期没什么问题。
为什么这么说?
因为目前的环境就这样,现在基本上是一年不如一年,因此保司的投资也在逐渐趋于稳定。
虽然大类资产配置仍旧是以投资性房地产、银行存款和金融产品为主,但2021年固收类的资产配置比重却上升了。
我们再拉长时间线看,会发现这几年虽然保险公司的资产增速都不太高,
但整体都还是稳步正向增长的:
简单来说,保司还是在赚钱的!
当然了,虽然看起来2021年不太行,但实际情况可能没大家想象中那么惨;
因为保司的主要的赚钱收益率变了:
根据数据来看,其实保司在2021年仍旧能保证80%以上的投资,都拿到3.5%以上收益率;
但收益重点却从从6%-7%的投资,变成了4%-5%这个区间。
就好比你去年拿100去买了A产品,收益高但风险也高,
年末能连本带利拿回200元;
但你知道今年情况不好,所以去买了B产品,
风险变低了,但赚的也少了,于是年末只能拿到150元。
而保司各个都是庞然大物,只要投资重点稍有变动,最终显示在数据上的都不是一笔小数字;
保司毕竟也是要赚钱的,环境好的时候稍微大胆一点追求高收益,环境差的时候就求稳,和大家是一样的。
比如今年综合投资收益比较好的一些小保司,基本上都转向了长久期债券;
赚当然还是赚的,但是求稳了,也算是一种“可持续发展”吧,
哪怕将来真的赚无可赚,要倒闭了;
但最起码,中短期保司投资的收益大家不用特别担心。
3、为什么今年收益这么差?
花了4000字,终于说回最开始的问题了:今年保司收益为什么这么差?
今年前三季度确实是这个情况,但对保司来说,短期行情没参考意义。
至少新闻得连着看,
从第一季度到第三季度,投资收益率从负数开始回暖:
从第一季度超过六成险企亏损,到第三季度收益率中位数和平均数都转亏为盈,可以看到保司调整速度很快。
大家不妨自己想想看,你自己的股票基金账户能不能做到这个调整速度,想想自己从第一到第三季度亏损是扩大了,还是赚回来了。
而且大家还可以发现一个现象,那就是中小险企在投资收益中的排名更靠前。
中小保司其实投资风格更保守一些,债券配置占比更高,保持一定灵活性,去面对偿付能力的需要。
所以从结果上来看,在逆势下,它们的投资业绩会表现不错,赚钱能力都不弱。
另外还有很多人问,如果我买的那家正好就是一直亏的,兑付不了怎么办?
中国保险业是铁索连环,如果倒闭了,可以参考上篇:如果保司大批破产,我们的保单怎么办?
还有就是有关大环境变差这个问题,也不用特别担心。
我们有全球最保守最负责的监管,早就提前布局,各种敲打了。
今年以来,该停售得停售,该下架得下架,该敲打得敲打,很多稍微激进点的产品根本通不过监管。
如果这种情形下还出问题,大环境差到那个地步,那可能不是一个简单问题,那就不是保险行业这小船的问题,而是大船的问题了。
最后:
相信我们的国家、监管和法律;
同时也别小瞧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,毕竟他们是来赚钱的,怎么也不能让自己亏了。
另外,不管是保司的安全程度还是保司的收益高低,其实都是有保障的,
一个有监管、一个有保司自己;
所以,我们没什么好担心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