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-12-05 20:05:07
当地时间12月2日,拜登政府出台新的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措施。
上上周,外媒就放风称拜登政府将推出新的管制措施,并且还提到,新措施将涉及200家中国芯片企业。到上周,外媒又称美国政府推翻了原先的方案,将制裁名单砍掉了一半。
最终的方案,涉及136家中国实体和4家中国实体海外子公司,管制的范围也相对聚焦,主要针对用于先进人工智能的芯片,并且管制对象主要是这类芯片的制造设备企业。
在同一时间,另一个趋势,同样值得我们注意:
今年1-10月,中国半导体出口达9311.7亿元,增长21.4%,平均每个月的出口是930亿元左右。从过去三年的数据来看,每年的第四季度还是中国半导体出口的旺季。
按照这一趋势测算,到今年11月,中国芯片出口额将突破万亿。
也就是说,过去五年美国的制裁,没有阻止中国芯片产业持续发展壮大。
谭主了解到,从2019年开始,美国政府几乎每年都会对打压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政策“打补丁”。尽管这些政策看上去来势汹汹,但制裁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。这是为什么呢?
谭主系统梳理了美国政府打压中国芯片行业的历程,其行动,要从美国对华为公司实施出口管制起算。
2020年,美国多次出台政策,要求台积电等芯片制造商“断供”华为,并在这一年总共将100多家中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的实体清单,封锁10nm及以下的芯片和相关技术、设备等流入中国。
谭主了解到,当时,业界确实有不少人感到巨大的压力,因为中国企业没有经历过如此高烈度的制裁。
也可以看到,美国一开始的制裁范围比较大,瞄准了芯片产业链上下游的很多环节。
拜登政府上台后,将制裁的范围进一步扩大。
2022年10月,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(BIS)首次在《出口管理条例》中引入针对中国先进芯片和相关制造设备的出口管制措施,系统性地管理先进计算芯片、装有先进计算芯片的计算机和相关设备、配套软件,以及特定的半导体制造设备几类产品出口。
这一次,美国以先进计算芯片和超级计算机为切入点,全面加强打压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先进制程能力。
这次政策出台后,美国政府对华芯片出口管制的格局基本形成——毕竟,能制裁的,都已经制裁了。
在这之后,美国更新的政策基本在这一框架下“打补丁”。
2023年10月,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发布新的文件,对2022年的规则进行修订,主要更新了针对人工智能芯片的出口管制规定,并且增补条例,进一步封锁英伟达等厂商此前绕开《出口管理条例》“特供中国”的产品。
中国芯片企业前从业者 曹韵:梳理美国政府的这几轮制裁可以发现,美国的政策存在变化的过程。2020年,美国制裁的方向相对宽泛,没有明显的针对方向。但从去年开始,美国政府打压中国半导体行业的政策针对方向变得逐渐清晰——转向人工智能的方向。
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转变,是因为之前的制裁方式受制于摩尔定律——今天最先进的芯片制程已经进入2nm甚至1nm以下的范围,当芯片的元件尺寸越来越接近物理极限,意味着芯片产业按照摩尔定律升级的终点已经划定,假以时日,中国迟早能追上。
但在人工智能芯片的领域,这样的规则并不适用。
对于这类芯片,其性能受芯片物理大小的影响不大,而是需要综合芯片架构、芯片制造、连接带宽、算法优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。对此,以英伟达为代表的美国企业依旧有大幅度的领先优势,并且在以快于原来摩尔定律的速度持续迭代。
从这一个方面可以看出,美国一直在芯片最前沿的领域加码对华制裁,希望通过锁住前沿的发展空间,进而打压中国整个芯片产业。
但值得注意的是,这样的思路能够奏效,基于一个前提:全球芯片市场要对这些最先进的芯片有需求。
根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,2023年,汽车市场对半导体的需求增长了15%,相比之下,手机等通讯设备市场降低了1.8%,个人电脑降低了7.1%。
要知道,过去10年间,推动全球半导体行业增长的最大动力,就来自手机和个人电脑市场。这些终端有便携的要求,也在客观上推动了全球半导体行业“制程为王”的发展逻辑。
而现在,半导体市场规模增长的动力越来越多地向着汽车和工业领域倾斜。